close

  2日清晨五點多,家住南京市秦淮區江寧路秦淮花園的張恩林挎上自製的簡易布袋子,拿上盲棍,走向武定門公交車站。
  每天一早,64歲的張恩林要乘公交車去安德門地鐵站賣報紙。
  這一路並不輕鬆。江寧路坑窪不平,盲道也是時有時無。江寧路接長樂路的地方地鐵正在施工,道路中間被圍擋圍起,兩米多寬的路上時有電動車和自行車經過。
  乘88路在安德門南站下車後,張恩林迎來一路上最大的困難——過馬路。雨花西路為雙向六車道,車流量極大。看不到紅綠燈,如何走到馬路對面?“頭上有耳,身邊有人,鼻下有嘴。”張恩林用十二個字概括了他過馬路的訣竅。“再說世上還是好人多,一般我走到路口的時候,就會有好心人主動把我帶過去。”
  張恩林不是先天性盲人。中專畢業後,他進入南京電器成套設備總廠有限公司工作。1980年4月的一個下午,在配置車間做電焊的他,被強光灼傷了眼睛,從此再也看不見東西。回憶剛剛失明的時候,張恩林說自己“比死了還痛苦”,家人和朋友的不斷開導,才讓他有了重新回到社會並自力更生的勇氣。
  賣報20餘年,張恩林開始在中華門火車站,後來到了安德門。
  “這一摞是揚子晚報,這一摞是南京晨報,這一摞是參考消息……”報紙送得早的時候,早點攤攤主會幫張恩林代收。張恩林分揀報紙前,攤主也會幫他把大摞分好。拿到分好的大摞,張恩林戴上他的分揀工具——皮指套,熟練地把兩份倒置的報紙合成一份,擺到一邊。
  上午7點到10點是安德門地鐵站的客流高峰期。“張爺爺早啊!”“揚子晚報是吧,拿好!”張恩林說,這個小伙子姓藍,家住龍福山莊,從他到安德門賣報紙開始,兩年多來幾乎每天早晨都會買一份揚子晚報,“聽聲音我就知道是他。”
  買報紙的人有時遞給張恩林的並不是一塊的零錢,怎麼分辨紙幣面額的大小?“比比就知道嘛。”張恩林說,“我拿手一量邊,就知道錢有多大。更簡單的方法是摸,大錢比小錢厚。”張恩林說,自己身上背的布袋子也分了好幾層,不同面額的紙幣放在不同的夾層中,方便找錢。
  下午5時,天漸漸暗了下來。張恩林的報紙賣得只剩幾份。他哼起了戲曲,不慌不忙地收拾著自己的東西。“賣了100來份,今天剩一點,大部分時間可是全部都能賣完呢。剩下也沒關係,明天可以退的。”對於生活的艱辛,張恩林並不在乎,“賣報對我來說已成為一種習慣,不僅不是負擔,還讓我認識了很多好心人,讓我知道自己可以自力更生,殘而不廢。”
  本報記者 鹿 琳
  (原標題:一位賣報盲人的一天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q26gqxq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